【研究】围绕《青年A》的再讨论 | 根本敬和《巨人之星》
近期三篇漫画引发的余波和争议,尤其是被点评盛赞的《青年A》,将迎来联邦走马恶鸟老师的重磅批评!
提示:以下内容纯属研究趣味,大概不是每个人都会感兴趣的内容,建议大家这次先读读看,如果没兴趣,下次看到【研究】二字,不再点击就可以了。
【课题一】根本敬和《巨人之星》
点击回顾 >> 根本敬《被称作妈妈的三个月》
★来自gary的评论:
妈妈那篇的老爹一看就是巨人之星里的[偷笑]
★来自mimida的评论:
妈妈那篇应该是恶搞「巨人之星」
经核实果然如此,甚至多数分镜头完全一致!
图:练棒球
图:青蛙跳
图:夕阳下的青蛙跳
图:凉水澡
图:做苦工
图:一样的厨房
图:看星星
【课题二】漫画标题《埃及》之谜
点击回顾 >> 根本敬《埃及》
原本的解说:漫画的标题是古怪的《埃及》,标注为国名标题系列第一弹,但我暂未发现同系列的第二弹,也许只是表达作者对漫画标题的小小反叛吧。
★来自子杰的评论:叫埃及的原因
子杰老师你是怎么联想到的?真是恍然大悟啊!
【课题三】十年难遇还是十分平庸?
点击回顾 >> punkdog《青年A》
或许是有些高调的标题引发了争议(因为点评本身的赞誉分寸并不出格),围绕这篇漫画产生了更多正面或负面评论,再选几则发布。
★来自王xx的评论:
初入行的新人很容易沉迷于小情节的描写而忽略了冲突对故事的推进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年轻的漫画作者不再像我读大学时那样追求第一眼画面对读者的诱惑,而是对故事背后那根触动人心的现实之弦更感兴趣。希望时间可以赋予这样有潜力的作者真正的幽默感和从沉重之中轻轻跃起的智慧。
★来自阿穗的评论:
很喜欢。对漫画语言的理解,很有天赋。对生活的真诚和敏感,也很难得。最后一格惬意的表情,使整个故事苦闷和压抑的格调,得到提升。作者需有足够的清醒,才避免了流俗的感悟,比如虚无,或者导向沉痛的煽情。实际上,对于优秀的读者,轻易就可辨认出俗套和煽情。搧自己一巴掌那里,是有风险的,因为“戏剧化”,常常是俗套的特征。但是,这个故事里的情感非常青涩和真挚,因此才包容了那一巴掌。当处理更复杂的生活经历和感受素材时,仍然保持这种情感的中正平和,将加倍困难。对于这种非常个人化、半自传体的作品,难点在于,就像端着一只盛满情感的碗快步走,而碗里的情感不能淌出来。对于有天赋的作者,充满期待。如十年不忘初心,一定有成绩。
★来自恶鸟的评论:
我看了下你们的评论,我也非常诧异,大家对一个漫画短篇的理解或者评判差别这么大,不排除我个人的趣味比较奇怪,但就我看的感受我说两点:
1、文学性,因为阅读了太多文学作品后,我们会有一种条件反射式的叙事设置,就像我们看电影中的蒙太奇剪辑,当一个镜头朝向某人,然后拉伸,会有一个对应的读者期待心理,一个电影中这样的蒙太奇设置越多,就说明导演的电影越稀松平常,不具艺术性,一般商业片会这样。同样在文学里也是,当出现一些固定的桥段和叙事设置,比如一个回老家,不合群的青年,一个唠叨的母亲,必然唠叨隔壁家谁谁结婚,要抱孙子的设置,以及肯定有一个有故事的女的对象,这个对象会有一个自己的追求,然后必然的家庭尤其父母的反对,最后导致一种出走,这个在《神话形态学》里,比如叫英雄冒险出走,或者结构主义里的设置性叙事,这是一种读者期待不落空最保险的方式,但我想说每一部文学性创造性强的作品,都跳脱这个已有的对应叙事,或者他们创造新的叙事模式,在这个故事里,完全看不到,每一个叙事设置都落入了普通读者的期待,这个期待又是被各种通俗文学给强化了很久的,也就是一个好的读者无法从这里读到一种新意,而读到的是已经成熟的套路。以及里面的对话,都是生活中太口语常见,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比如葡萄没了可以再买,人没了就真的没了,其实这种是空洞的对话,就和香港片里的家和万事兴啊,做人呢,最紧要就是开心。所以整个漫画的文学性,只能算上个习作。你和另外人谈到了真实,的确他是真实的表达,但如果真实是不具备文学性的,那也只是普通的真实。
2、画风上,我也碰到了和文学性一样的事情,就是画面的构图,黑白对比,都是很正常的一些日漫做法,没有以往看到一些独立漫画的那种奇特角度。画面,并没有太脱离以文本为基础的叙事方式,而是在有时候需要用画面解决的情绪或细节问题,他用对白来说出来,这是一个初学者经常遇到的问题,就是在“说”画,而不是在画画。这个特别明显,画经常是来配合要表达的话,而又最忌讳的是,当一个剧情或情节,画不出来的时候,又通过设置一个第三方,比如女方的哥,前文从来不出现,当需要有个人来交代王红时,他出现了,这是一个功能角色设置,为了交代而设置的角色,完全没有角色个性。以及拿其他作品当标签来提升作品某些说不出来的感受时,比如苏州河,贾樟柯的设置。以及场景构建,基本都是近、中景,也是取巧,有远景时,也只是用平视角,一个可能是不好控制宏大场景的建构,也费精力,这点区别,就像电影和电视剧的拍法差别,电视剧喜欢用小场景,对话用两个对位机器,互相切换镜头就足够了,不像电影要航拍,要穿墙,要轨道多方位来展现。
3、细节和诗意。最近刚好看了《散步去》,他的剧情可以非常简单,我称为非功利性,因为他并不是为了一个剧情或交代的需要设置人物或场景,而是艺术性的真实,静下心的读者和作者,都放弃下一个漫画图里会出现的期待,去遇到那一个个真实的细节,而这个漫画里没有细节,就是我停下来仔细审视一张图的时候,没有东西可以审视。画没有魂,就像罗兰·巴特在《明室》中提出的“刺点”:“不管如何,刺点总是或多或少地潜藏着扩展的力量。刺点在作为‘细节’存在的同时,又不合常情地把整张照片占满。“有关图像的诗性,在画的表面意义和文字的表面意义之外,不存在一种诗意,而只有一种说完一个故事的完成感,我特别对能够溢出画面的意思情有独钟,这让我减少了很多阅读的乐趣,我没有可捕获的东西,只是流水账一样看图。
★胡晓江的回复:
我同意恶鸟关于这篇漫画的文学性和艺术性还不够高的笼统评价,这是他的直觉,值得尊重。实际上这也是漫画这种形式发展至今的窘境,因为它长时间被当成评书一样满足于讲故事,被限定在通俗里。如果将某些视觉性祛魅,不被一些搁绘画领域和设计领域并不出众、看起来却很酷炫的视觉呈现迷惑,以及一旦对漫画本身的文学性思想性怀有更多期待,那么很多所谓的经典漫画都是不够好的。只是往往因为懂文本的人被作品的视觉效果震慑,就误以为它们不肤浅了,或者看漫画的人缺少阅读经验,被平庸的文本震慑,将没什么深度的作品推举为神作。异常漫画研究中心的初衷,就是要将漫画拽入更高的评价体系中重新去定位,因此对刻薄的评论都十分欢迎。
但我不能同意恶鸟对这篇漫画的几处具体批评,在我看来是因为对作品兴趣缺失而导致的忽略。
1,奶奶和妈妈的对话并不空洞,口语化是必然选择,如果要将对话进行文学修饰,不是和真实相悖了么。同时,这段对话紧扣主题,没有一句是废话,有趣之处在父亲处于话语中心,本身却无存在感,奶奶和妈妈围绕着他进行了隐性的交锋,直到主角口不择言将他托出水面为止,这一系列对话复现了中国人在生活中的高语境(比夏目漱石的月色真美语境更高),体现了作者观察和截取的能力。恶鸟认为在电视剧里很常见,我看的比较少,但至少可以说,在漫画里还是第一次看到这种程度的对家庭关系的揭示。
2,王红的哥哥前文提到了,王红说,她的哥哥没工作,家人却没有让他去参军,反而让她这个连大学生活费都靠自己挣的人参军,并非忽然出现的人物。而且这个人物并不仅仅是最后出场说明王红去向的功能性人物,他实际是王红生存环境劣化的原因之一,是王红的小城困境之一,作为次要人物,这样的描绘是恰当的,而且下笔很简单,但这个人物身上的宽裕感和宽松感是很明显的,并不是完全没有塑造。
3,当然有细节,虽然还有些稚嫩,不仅仅场景,光线,还有对人物的描绘,比如故交和主角之间的关系,虽然他们都是路人,却也各不相同,呈现了不同的个性的,甚至包括一句话都没说的人:
图:这几格中有个没说话的人物,但从神情能看出来她和主角之间似乎有一些过往。
我和恶鸟就这篇漫画讨论了半个多小时,恶鸟指出女友的出走由哥哥口中说出太直白和笨拙,走了弯路,应该用图像直接表现她的告别,以及主角怅然若失的情绪。他认为如果要靠语言表达出来,那就是漫画的失败了,读者需要转换的步骤变成,先看一个哥和主角说话,然后理解字面意义王红出走,然后情感上去把握,漫画本来一步要做到的变成三步。
但我认为王红的告别从他人嘴里轻描淡写说出,令主角产生局外感是恰当的。就图像表现来说,他们也已经有了依偎在一起的一幕,王红实际已经和主角告别过了,只是主角没理解到。不必最后再用全知全能来表现她真正离开的画面,采用两个虚写来告别,实际是比直接图像描绘告别更高明的。
我们明了彼此观感的差别很可能在于对现实主义的态度,恶鸟是不喜欢现实主义的,我能理解在前卫文学范畴谈现实主义可能已经太无聊了,不过我始终认为漫画创作却必须先过现实主义这一关,这很残酷,因为不现实主义的漫画创作普遍来说太差了。
恶鸟说:也是,现实主义是个基础功底,非现实很容易被人混淆掩盖功底。
(以上讨论经过恶鸟同意整理发布)